電影有催眠的作用,當觀眾專注投入地觀賞一齣電影時,其實已不自覺地進入催眠狀態。電影人也會利用一些幫助集中的鏡頭來「催眠」觀眾,我見過最為著跡的作品是希治閣的<迷魂記>(1958)。電影一開始就利用眼睛中的幾何圖來「迷魂」觀眾。希治閣不僅是電影大師,更是出色的心理學家!
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
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
2012年2月7日 星期二
心痛
朋友、個案失戀的時候都會説:「我的心很痛。」但當知這個「痛」十分重要。感覺痛、知道痛、認清痛、應付痛、治療痛,才有追求「不痛」的目標和痊癒的希望。麻木了、逃避了,只會落得「久痛復發」的下場,沒完沒了。若這刻你不幸感到「痛」,請好好記著、感受著、思考著,及後振作,痛定思痛。
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
苯的啟示
在19世紀的時候,碳氫化合物「苯」的化學結構一直是化學家解不出的千古之謎。直至1865年化學家凱庫勒坐夢中,看見碳原子之間連著原子鏈,扭來扭去像一條怪蛇,在他的面前舞動並張開嘴咬住自己的尾巴,形成了一個環,就是那一咬,便解決了三十年來對苯分子結構的疑團。意識解決不了,就讓潛意識幫忙吧。
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自在好眠: 擊退失眠, 提昇工作力 (3月短期課程)
緊張、繁重的讀書或工作壓力容易造成情緒困擾、精神緊張難以入眛。一直以來很多朋友向我傾訴關於失眠的煩惱,因此我特別制定了這個<自在好眠>短期課程,希望透過非藥物的身心放鬆治療法和自然療法可幫助學員瞬間放鬆緊繃的情緒,解決失眠問題。
內 容
(1) 瞭 解 失 眠 成 因
(2) 睡 眠 層 次 的 簡 說
(3) 呼 吸 放 鬆 法
(4) 身 體 漸 進 式 放 鬆 法
(5) 睡 眠 前 思 緒 整 理 技 巧
(6) 放 鬆 幻 想 練 習
主 講 人 :方 婷 小 姐
教 授 語 言: 粵 語 ( 輔 以 英 語 )
時 數: 12 小 時
節 數: 6 講
上 課 地 點: 尖 沙 咀 安 年 教 學 中 心
開 課 日 期: 2012 年 03 月 11 日 (星 期 日 )
上 課 時 間: 3:00p.m.-5:00p.m.
報 名: http://www.scs.cuhk.edu.hk/cuscs/search/course_details.php?lang=tc&term=121&course_cd=750235&class_cd=01
截 止 報 名 日 期 各 課 程 的 截 止 報 名 日 期 為 開 課 前 的 十 日 。 逾 期 申 請 只 會 在 該 課 程 名 額 未 滿 的 情 況 下 才 被 考 慮 接 納 。
學 費: HK$ 750.00
查 詢 電 話 : 3943 4809
傳 真 : 2739 3033
電 郵 : scs-ssc@cuhk.edu.hk
內 容
(1) 瞭 解 失 眠 成 因
(2) 睡 眠 層 次 的 簡 說
(3) 呼 吸 放 鬆 法
(4) 身 體 漸 進 式 放 鬆 法
(5) 睡 眠 前 思 緒 整 理 技 巧
(6) 放 鬆 幻 想 練 習
主 講 人 :方 婷 小 姐
教 授 語 言: 粵 語 ( 輔 以 英 語 )
時 數: 12 小 時
節 數: 6 講
上 課 地 點: 尖 沙 咀 安 年 教 學 中 心
開 課 日 期: 2012 年 03 月 11 日 (星 期 日 )
上 課 時 間: 3:00p.m.-5:00p.m.
報 名: http://www.scs.cuhk.edu.hk/cuscs/search/course_details.php?lang=tc&term=121&course_cd=750235&class_cd=01
截 止 報 名 日 期 各 課 程 的 截 止 報 名 日 期 為 開 課 前 的 十 日 。 逾 期 申 請 只 會 在 該 課 程 名 額 未 滿 的 情 況 下 才 被 考 慮 接 納 。
學 費: HK$ 750.00
查 詢 電 話 : 3943 4809
傳 真 : 2739 3033
電 郵 : scs-ssc@cuhk.edu.hk
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睡得太多,不見得好;睡少一點,並無大礙
2002年在《一般精神病學彙刊》的統計加入了32個「共變量」,包括人口統計風險因子、生活習慣、睡眠習慣、健康情況及藥物使用等項目作調查,然後發現睡眠少至四小時的,還比睡八小時的來得長壽。睡眠長過十小時及低至三小時的,死亡風險就相當高。祝好夢~
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
<結合創意與現實工作坊> (2月課程)
創意人皆有之,舉凡成功的企業或人物,均是創意與務實並重。我們活在人潮如鯽的社會中,如何能令我們保持頭腦清晰、時刻創意十足?本課程旨在提昇記憶、直覺、全腦運作和把創意融入實際工作,讓學員能夠更有效地突出自我。
詳情: http://www.scs.cuhk.edu.hk/cuscs/search/course_details.php?lang=tc&term=121&course_cd=750233&class_cd=01
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壓力過敏反應
做事提不起勁、精神不佳、腰酸背痛、胃口不好、常因小事情鬧脾氣及無故哭泣、賴床、整夜失眠等徵狀。當在短期內遇到超過5項人生重要的事件而出現以上徵狀時,就有可能患上壓力過敏反應。
人生二十大歷程包括:
1.結婚
2. 配偶去世
3.離婚
4.分居
5.配偶以外的近親去世
6.面臨法律起訴
7.大病或嚴重受傷
8.被辭退
9.退休
10.與配偶復合
11.家人有重大的健康問題
12.懷孕(或配偶懷孕)
13.對性提不起興趣
14.有新成員加入家庭(例如新生嬰孩或年邁長者遷入同住)
15.公司面對重大變化,例如破產、重組或被收購
16.財政上有重大改變,不論是增加或減小
17.好友身故
18.工作性質有大變動
19.與配偶在溝通上有變,不論是減小或增加
20.置業或向財務、銀行等貸款。
以上大部份都是人生必經之路,但亦是壓力過敏反應的源頭。如果壓力得不到舒緩或治療,會令當事人的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等方面帶來破壞性的影響。好好處理生活壓力,才能達到身心靈健康。
人生二十大歷程包括:
1.結婚
2. 配偶去世
3.離婚
4.分居
5.配偶以外的近親去世
6.面臨法律起訴
7.大病或嚴重受傷
8.被辭退
9.退休
10.與配偶復合
11.家人有重大的健康問題
12.懷孕(或配偶懷孕)
13.對性提不起興趣
14.有新成員加入家庭(例如新生嬰孩或年邁長者遷入同住)
15.公司面對重大變化,例如破產、重組或被收購
16.財政上有重大改變,不論是增加或減小
17.好友身故
18.工作性質有大變動
19.與配偶在溝通上有變,不論是減小或增加
20.置業或向財務、銀行等貸款。
以上大部份都是人生必經之路,但亦是壓力過敏反應的源頭。如果壓力得不到舒緩或治療,會令當事人的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等方面帶來破壞性的影響。好好處理生活壓力,才能達到身心靈健康。
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出軌的...女人
不少影視作品和媒體都探討婚外情、腳踏幾船等不忠議題,電影<人約離婚後>
更赤裸顯現了「偷食得更公平、公正、公開」的論調。到底出軌的女人是否普遍?對伴侶不忠又是否能歸咎於現代社會風氣的敗壞?
早在二十世紀初期,專家和醫生已開始為兩性關係作大型的研究。在七十年代中期Redbook雜誌展開為當時規模最大的女性性態度和性行為,大多數女性表示對婚內性生活滿意,但仍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承認有婚外情性行為,幾乎所有的女性曾經進行過口交,而調查的女性宗教信仰越虔誠,對性生活越滿意,出現婚前性行為的可能性越小。(Tavris & Sadd. 1977)
那麼是否只有對宗教虔誠的女人才忠貞?不,正確來說,是對生活感恩的女人更忠貞。不論背景、信仰如何,一個懂得在原來生活上提昇自我滿足感的女人傾向較少抱怨和不滿,同時也相對容易快樂安逸,換言之,這種女人有更大的信心面對生活的挑戰和引誘。
追本溯源,到底女人為甚麼要出軌呢?據非正式、八成估計的研究,心靈空虛和寂寞的不安遠超過單純的性需求。外遇能給予女人身體上的滿足是極短暫的,但被重視和寵愛的心靈慰藉是不斷讓女人追求「感覺」。能一直感受愛,是大部份女人畢生的夢想。
更赤裸顯現了「偷食得更公平、公正、公開」的論調。到底出軌的女人是否普遍?對伴侶不忠又是否能歸咎於現代社會風氣的敗壞?
早在二十世紀初期,專家和醫生已開始為兩性關係作大型的研究。在七十年代中期Redbook雜誌展開為當時規模最大的女性性態度和性行為,大多數女性表示對婚內性生活滿意,但仍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承認有婚外情性行為,幾乎所有的女性曾經進行過口交,而調查的女性宗教信仰越虔誠,對性生活越滿意,出現婚前性行為的可能性越小。(Tavris & Sadd. 1977)
那麼是否只有對宗教虔誠的女人才忠貞?不,正確來說,是對生活感恩的女人更忠貞。不論背景、信仰如何,一個懂得在原來生活上提昇自我滿足感的女人傾向較少抱怨和不滿,同時也相對容易快樂安逸,換言之,這種女人有更大的信心面對生活的挑戰和引誘。
追本溯源,到底女人為甚麼要出軌呢?據非正式、八成估計的研究,心靈空虛和寂寞的不安遠超過單純的性需求。外遇能給予女人身體上的滿足是極短暫的,但被重視和寵愛的心靈慰藉是不斷讓女人追求「感覺」。能一直感受愛,是大部份女人畢生的夢想。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收集夢行動
夢是我們與生俱內的智慧去演繹自己的人生和內在情緒。你們有關於夢的問題嗎?我現在開始收集你們奇異怪誕或不懂解讀的夢,並免費為大家解讀夢的訊息。請把約150-250字的夢境敍述,發至郵箱:jasminasium@hotmail.com 快來解讀潛意識的密語,期待與大家交流!(註:身份絕對保密!)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失戀33天>
失戀是人生中一門難修,但必修的課。即使在一段看似天造地設的關係裡,也總有些時刻,讓你閃過「這麼辛苦,不如放棄」的念頭。在不斷尋尋覓覓的過程裡,一直失去,但同時也一直得到...
「愛,就瘋狂;不愛,就堅強」
你的故事又是怎樣的呢?
「愛,就瘋狂;不愛,就堅強」
你的故事又是怎樣的呢?
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青山醫院開放日2011
精神病醫院給大眾怎樣的感覺呢?大概「事不關己」和「恐怖」是絕大部份人的第一印象吧。其實很多人對精神病患的恐懼是源於不理解或報章的一些相關的犯罪傷人報導,然而,大家又知否其實我們每人都有患精神病的機會,而精神病患在病發前,都是如你我一樣的「正常人」呢?今天是青山醫院50週年開放日,我特此參觀,希望親身了解香港精神病治療的歷史和發展。
青山醫院於1961年成立,目的是為應付域多利精神病院的不足。在科技和社會發展尚未有能力對精神病進行透徹的了解之前,醫生都是用一些非人道的方法,如腦前葉截斷術 (Prefrontal Leucotomy)、胰島素昏迷治療 (Insulin Coma Therapy)、高熱治療 (Fever Therapy)等去治理精神病患。但隨著對此類病的研究和了解加深,現今社會的醫藥和療法已把精神病患的痛苦減至很低。而相對地,患者都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幫助。
![]() |
院內有不同的興趣小組讓住院院友參加
|
![]() |
介紹EEG
|
![]() |
醫院環境寧靜優美
|
![]() |
攤位遊戲 |
![]() |
院友作品 |
後記:<<南海十三郎>>中講述十三郎曾留筆跡「芳草有情青山不老,名花無恙亭院常存」在院中,是次參觀緣慳一面,留憾。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安全感缺失 (上)
要抱著枕頭、毛公仔或被子才能安然入睡不只是小朋友的專利,事實上,很多成年人也會藉著擁抱一些熟悉的物件而獲得一種無以名狀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與生俱內的需要,這種心靈需求在心理學中著名的依附理論中可見一斑。哈利•哈洛(Harry Harlow)的著名系列對恆河猴所做的實驗顯示依附不僅僅是由生物本能所激發,而是基本的心靈需要。在這一系列實驗中,新生恆河猴出生後從母親身邊帶走,並為牠們提供了一個是由的鐵線做成、另一個是木頭套上泡沫橡皮和毛衣做成的象徵母親,兩個人偶皆加溫並可在胸前裝上奶瓶提供食物。此實驗是觀察猴子會趴附提供柔軟衣物接觸的人偶或提供食物來源的人偶,結果是這些猴子把大部份時間花在依附柔軟衣物人偶,而這些猴子在柔軟衣物人偶的附近時也較為積極探索周遭,從而証實安全感是從嬰孩開始的需要。
既然人皆需要安全感,為何有些人會特別容易感到孤單、常常渴望過度的關愛、不由自主的害怕被拋棄呢?研究發現,這些安全感缺失很大程度與家庭教養模式(Parenting Style)有所關聯。美國臨床心理學及發展心理學家鮑姆林德(Diana Baumrind)提出了三種家庭教養模式和成長後性格特質形成的關聯。也就是說,若果嬰孩在需要被關心的時候被父母或照顧者冷待,那種被忽略的感覺會一直根植在情緒的記憶裡。長大後,每當與伴侶發展親密關係時,這種害怕被忽略和冷待的不安全感就會不由自主的滋長,常懷疑對方會否突然不愛自己、患得患失至無理取鬧、因小事而對感情悲觀失落,更甚者會對另一半的注意力過份苛求,並難以維持一段長久和安然的愛情關係。
就觀察研究所得,安全感缺失患者並無特別的性別區分,現代社會中,很多亞洲男性潛藏著更大程度的依靠需要。這現象可歸因於傳統亞洲文化,男性是堅強的代表,即使是嬰孩時期哭泣,父母也傾向給予較少的呵護和親近。父母害怕過於溺愛孩子,亦希望孩子盡早習得堅強,但往往忽略了能感受到被愛和擁有安全感亦是健康心理成長的重要元素。不哭了,不代表內心真的堅強了。小孩渴望被關愛的需求不被滿足,因而學懂自己把需要被關懷的感覺內藏或壓抑。慢慢地,變成渴望被愛但又不敢付出的安全感缺失患者。
值得一提的是,減少以母乳餵哺亦是新生世代安全感缺乏的一大原因。以往社會母親的角色多是家庭主婦和負責帶小孩的照顧者,以母乳餵哺的嬰孩在強媬的時間每天長達三小時,而需要被擁抱呵護的安全感因而大大被滿足。時移世易,現今社會比較富裕,女性地位亦提高並忙於在職場馳騁,大部份母親會選擇以奶粉取代母乳餵哺。而嬰兒每次飲用奶粉的時間約十五分鐘。因此,在母親懷中的時間亦相對減少。顯然,相比起獨自在床上入睡的嬰兒,長期在溫暖懷中入睡的嬰兒有更多的機會能體會愛與安全感。
(上)
既然人皆需要安全感,為何有些人會特別容易感到孤單、常常渴望過度的關愛、不由自主的害怕被拋棄呢?研究發現,這些安全感缺失很大程度與家庭教養模式(Parenting Style)有所關聯。美國臨床心理學及發展心理學家鮑姆林德(Diana Baumrind)提出了三種家庭教養模式和成長後性格特質形成的關聯。也就是說,若果嬰孩在需要被關心的時候被父母或照顧者冷待,那種被忽略的感覺會一直根植在情緒的記憶裡。長大後,每當與伴侶發展親密關係時,這種害怕被忽略和冷待的不安全感就會不由自主的滋長,常懷疑對方會否突然不愛自己、患得患失至無理取鬧、因小事而對感情悲觀失落,更甚者會對另一半的注意力過份苛求,並難以維持一段長久和安然的愛情關係。
就觀察研究所得,安全感缺失患者並無特別的性別區分,現代社會中,很多亞洲男性潛藏著更大程度的依靠需要。這現象可歸因於傳統亞洲文化,男性是堅強的代表,即使是嬰孩時期哭泣,父母也傾向給予較少的呵護和親近。父母害怕過於溺愛孩子,亦希望孩子盡早習得堅強,但往往忽略了能感受到被愛和擁有安全感亦是健康心理成長的重要元素。不哭了,不代表內心真的堅強了。小孩渴望被關愛的需求不被滿足,因而學懂自己把需要被關懷的感覺內藏或壓抑。慢慢地,變成渴望被愛但又不敢付出的安全感缺失患者。
值得一提的是,減少以母乳餵哺亦是新生世代安全感缺乏的一大原因。以往社會母親的角色多是家庭主婦和負責帶小孩的照顧者,以母乳餵哺的嬰孩在強媬的時間每天長達三小時,而需要被擁抱呵護的安全感因而大大被滿足。時移世易,現今社會比較富裕,女性地位亦提高並忙於在職場馳騁,大部份母親會選擇以奶粉取代母乳餵哺。而嬰兒每次飲用奶粉的時間約十五分鐘。因此,在母親懷中的時間亦相對減少。顯然,相比起獨自在床上入睡的嬰兒,長期在溫暖懷中入睡的嬰兒有更多的機會能體會愛與安全感。
(上)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11月『夢與心理健康課程』
『夢與心理健康課程』
人生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睡眠上…
我們或多或少都做過許多美夢、惡夢、甜夢或不能以意識解讀的夢……
你了解夢的內容與訊息嗎?
怎樣分析和考察自己內心的需求與壓抑呢?
夢能幫助自己整理現實生活的各種煩惱和情緒嗎?
夢能幫助整理現實生活的各種煩惱嗎?
歡迎各位有興趣的朋友參閱我11-12月的新課程~~
課程特色︰
教你如何分析自我夢境的要點及如何寫夢境日記
夢在生活上的表達,夢與戲劇、文學、電影及同學分享
http://www.ivbca.edu.hk/tc/course_detail.php?cd_id=116
人生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睡眠上…
我們或多或少都做過許多美夢、惡夢、甜夢或不能以意識解讀的夢……
你了解夢的內容與訊息嗎?
怎樣分析和考察自己內心的需求與壓抑呢?
夢能幫助自己整理現實生活的各種煩惱和情緒嗎?
夢能幫助整理現實生活的各種煩惱嗎?
歡迎各位有興趣的朋友參閱我11-12月的新課程~~
課程特色︰
教你如何分析自我夢境的要點及如何寫夢境日記
夢在生活上的表達,夢與戲劇、文學、電影及同學分享
http://www.ivbca.edu.hk/tc/course_detail.php?cd_id=116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在治療室的戀愛
在心理治療或輔導的過程中,個案會和治療師互相吸引,產生愛慕的感覺嗎?在1986年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在585位受訪的心理醫生或治療師中,只有77位回答「從未被個案當事人吸引」;而82%的受訪者則稱「不會考慮和當事人有任何性接觸」。儘管大部分(93.5%)的專業人員聲稱「從未與個案有過性關係」,但,大部分人都不自覺地對個案展示自己的吸引力。
雖然這類被吸引的感覺是難以避免或合乎人情,但大部分亦選擇逃避多於面對、選擇自己接受輔導或轉介個案。身為專業人員,絕不應因私人的感情而阻礙個案得到專業的服務。近日很多新聞關於專業人士(教職員/導師)利用學生的祟拜或無知來滿足一己私慾,這是道德的教育不足的可悲。現在我們的社會和教育制度過份重視名銜學位,但道德教育卻未能配合,這是我們應該好好關心的議題。
推薦閱讀:Lying on the Couch: A Novel (Irvin Yalom)
雖然這類被吸引的感覺是難以避免或合乎人情,但大部分亦選擇逃避多於面對、選擇自己接受輔導或轉介個案。身為專業人員,絕不應因私人的感情而阻礙個案得到專業的服務。近日很多新聞關於專業人士(教職員/導師)利用學生的祟拜或無知來滿足一己私慾,這是道德的教育不足的可悲。現在我們的社會和教育制度過份重視名銜學位,但道德教育卻未能配合,這是我們應該好好關心的議題。
推薦閱讀:Lying on the Couch: A Novel (Irvin Yalom)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Friends with Benefits (戀搞好朋友)
又一齣荷李活式「做愛做出愛來」電影,且與Natalie Portman的<<枕邊無情人>>撞橋撞到正。導演Will Gluck今回找到與Portman在<<黑天鵝>>中既敵亦友的Mila Kunis 配 Justin Timberlake合作演繹友愛有性的故事。老實說,全片並無甚麼場境令人印象深刻,且Mila在片中角色誇張得有點「煩」。不過卻成功塑造出現實城市中許多渴望愛卻極度恐懼真愛難自拔的寂寞人。
故事講述Jamie (Mila. K)和Dylan (Justin. T)本是兩個居於不同城市,剛失戀的陌生人,因工作關係Dylan決定移居紐約,身為其工作中介的Jamie因而成了其第一個在當地的朋友。兩人朝夕相對,終在家中看碟時,乾柴烈火,一撻即著。但兩人約法三章,有性無愛,just for fun,若果對方有伴侶就中止關係。
起初確是水乳交融,但後來Jamie有追求者令Dylan開始發覺囉囉攣,印證了愛情老套但恆常的理論:在看見對方和別人走得更近的時候,我們才能了解自己真正的感受。
怎料Jamie的追求者Hit and Run,為避免其獨自在家胡思亂想,Dylan邀請Jamie回自己家鄉加州共渡假期。經過兩天的相處,旁觀者清的家人早已察覺二人互生情愫。回到紐約,二人因害怕面對而避不見面,然而緣來沒法擋,痴呆的老父一言驚醒Dylan,在一番努力下,終於打動了Jamie,完滿結場。
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陰影之下~
<陰影之下>
一首能捕捉抑鬱症的絕望和透過催眠治療復原時喜悅的詩
我躺在寒冷黑暗的陰影下,
無助和孤獨
一個被遺忘已久的地方
那裡瑟瑟的寒風呼吸著絕望的苦楚
就像未滿足願望的回憶和夢想被一掃而空
我伸出兩手 在黑暗中盲目地搜尋
被囝在一條隧道中
祈求盡頭的出現
一條終止我痛苦的道路
我的腦海一片空白
悲傷湧進我的血管
一支有倒鈎的箭穿透我的靈魂
生命空洞的心跳
在我逐漸地迷失自己時
在黑暗中越發虛弱
希望的言語在我腦海中迴蕩
然而它們卻必然會消失
在抑鬱濃重的霧裡
我已經忘記快樂 驚嘆 歡笑
不知為何 我忘記了生活
我的手滑過隧道冰冷的墻壁
我在下墜
幾近絕望地想要抓住甚麼
我的心在劇烈地跳動
短促的呼吸穿過我的肺部
就在我渴望逃離自己的最後一次機會
世界在我的周圍旋轉
把我扔進一股情緒的旋風中
直到陰影突然褪去
終於 我看見了光線
透過黑暗細小的裂縫
一詭柔和的光線出現了
我伸出手
我的內心渴望著陽光
我的靈魂把我越拉越近
直到我觸到了光線
陽光覆蓋了我的身體
曾經囚禁我的黑墻 崩裂瓦解成碎片
來自知道我已自由的力量
生活在每一個新時刻裡
我的靈魂愉悅起來
就像被遺忘已久的快樂記憶
如落葉般洒在我的身上
希望充滿了我的心和腦海
而突然間 我記起了生活
我記起了驚嘆 也記起了歡笑
我還記起了未能享受的未知的未來
我怎麼會忘記
讓我生和愛的那些
或者填滿我心房的幸福 和給我力量的希望呢?
在陰影之下 我記起了生活
我記得簡單的快樂 隱藏在盲目絕望的濃霧裡
我記得過去 像一條遺忘已久的時光之河
我還記得未來的夢
正等待讓我重獲自由
---Megan Leigh Horowitz
抑鬱病患經常在信息接收處理過程中犯了一個本質性的錯誤,那就是他們沈溺並一直相信自己的消極想像是真實而且是事實的唯一。結果這樣的認知模式深度的影響著個案的思想、行為、聯結和生活方式。治療此類個案,重點是要介入並打破他們慣性的消極想法,同時亦需要中止延續情緒上自我貶低的循環。他們需要的是打開另一道窗口,讓他們更深入地整合所獲得的新思維、新情緒、新行為和生活的其他可行性。
一首能捕捉抑鬱症的絕望和透過催眠治療復原時喜悅的詩
我躺在寒冷黑暗的陰影下,
無助和孤獨
一個被遺忘已久的地方
那裡瑟瑟的寒風呼吸著絕望的苦楚
就像未滿足願望的回憶和夢想被一掃而空
我伸出兩手 在黑暗中盲目地搜尋
被囝在一條隧道中
祈求盡頭的出現
一條終止我痛苦的道路
我的腦海一片空白
悲傷湧進我的血管
一支有倒鈎的箭穿透我的靈魂
生命空洞的心跳
在我逐漸地迷失自己時
在黑暗中越發虛弱
希望的言語在我腦海中迴蕩
然而它們卻必然會消失
在抑鬱濃重的霧裡
我已經忘記快樂 驚嘆 歡笑
不知為何 我忘記了生活
我的手滑過隧道冰冷的墻壁
我在下墜
幾近絕望地想要抓住甚麼
我的心在劇烈地跳動
短促的呼吸穿過我的肺部
就在我渴望逃離自己的最後一次機會
世界在我的周圍旋轉
把我扔進一股情緒的旋風中
直到陰影突然褪去
終於 我看見了光線
透過黑暗細小的裂縫
一詭柔和的光線出現了
我伸出手
我的內心渴望著陽光
我的靈魂把我越拉越近
直到我觸到了光線
陽光覆蓋了我的身體
曾經囚禁我的黑墻 崩裂瓦解成碎片
來自知道我已自由的力量
生活在每一個新時刻裡
我的靈魂愉悅起來
就像被遺忘已久的快樂記憶
如落葉般洒在我的身上
希望充滿了我的心和腦海
而突然間 我記起了生活
我記起了驚嘆 也記起了歡笑
我還記起了未能享受的未知的未來
我怎麼會忘記
讓我生和愛的那些
或者填滿我心房的幸福 和給我力量的希望呢?
在陰影之下 我記起了生活
我記得簡單的快樂 隱藏在盲目絕望的濃霧裡
我記得過去 像一條遺忘已久的時光之河
我還記得未來的夢
正等待讓我重獲自由
---Megan Leigh Horowitz
抑鬱病患經常在信息接收處理過程中犯了一個本質性的錯誤,那就是他們沈溺並一直相信自己的消極想像是真實而且是事實的唯一。結果這樣的認知模式深度的影響著個案的思想、行為、聯結和生活方式。治療此類個案,重點是要介入並打破他們慣性的消極想法,同時亦需要中止延續情緒上自我貶低的循環。他們需要的是打開另一道窗口,讓他們更深入地整合所獲得的新思維、新情緒、新行為和生活的其他可行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