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

《Dark Flight 3D》 (《陰魂嚇機》) 的飛機幽閉恐懼




不喜好鬼片。這樣的開場白大概已足夠讓各位讀者感覺到stereotype了這一類電影。沒錯,的確是。異於大部份不喜好鬼片的影迷,筆者的不喜好並非源於怕f「驚」,而是怕「悶」。失望太多,實在不敢再有期望。是次深夜準備回家,心思思看齣戲,3D鬼片沒看過,心想夜半戲院沒太多人,又是「泰國開畫票房冠軍」云云,結果又是一次的失望。劇情、特技、拍攝、意念、化妝、氣氛、音效,無一可取。雖說融合了飛機幽閉恐懼及冤魂報復的驚嚇式題材,再加上3D增強效果,整齣電影的「鬼」毫無殺傷力劇情毫無驚喜,也沒有張力,是很典型的小格局鬼怪電影。

故事源於多年前泰國一客機發生的嚴重空難,當時差不多全機乘客無一倖免,獨剩空姐蘇妮能逃過大難。(也不知為何當時機師遇難了,蘇妮躲藏一隅,客機仍能安全降落…) 幾經治療,蘇妮終能走出心理陰霾,並成為機長。在重操故業之時,發現恰巧身處同一客機,而在一小時十五分的航程中,與多年前一樣的鬼魂索命事件重現。原來,當年發生空難,航空公司為了節省成本,把遇事客機翻新再用,結果冤魂彌留在機艙內,所有乘客被猛鬼纏身,瘋狂地自相殘殺。

雖說要求鬼片「合情理」是有點苛求,但,淪落至難以令人信服實在有點兒那個。這片想帶出最重要的訊息是,鬼魂能影響人,只因人們把對鬼怪的恐懼放大,失去理智而自傷傷人。可惜劇情鋪排不夠而流於表面。整套電影看上去很低成本製作,與其攪3D,不如把多把心思放在劇情鋪排更實際。

擺脫心魔

鬼魂空服


心理治療師看飛機幽閉恐懼 (Aerophobia/ Aviatophobia)

飛機幽閉恐懼乃幽閉恐懼症的一種幽閉恐懼症是指對封閉空間的一種焦慮症狀。患者在某些情況密封的環境下,例如電梯、車箱或機艙內,可能發生恐慌症狀,或者害怕會發生恐慌症狀。飛機幽閉恐懼的患者大都因一次不良或驚嚇的飛行經歷而引發起潛在的恐慌,嚴重者更因此無法再乘坐飛機

飛機幽閉恐懼的治療方法可利用認知行為療法,使個案對飛行的恐懼的系統敏感度減低基於理論恐懼是源於創造了恐懼的感覺的一個最初的致敏事件(ISE),和恐懼連結了起來。於是,個案每次遇到相類似的情境就會自然引發恐慌。所以治療這類個案只要把最初的致敏事件和強烈恐懼的連結解除,飛機幽閉恐懼就可以得到痊癒。

另外,催眠治療可更有效介入和淡化對最初的使敏感的事件和強烈恐懼的情緒,令個案回憶和揭露事件,並且幫助個案瞭解他們的恐懼的來源。催眠治療飛機幽閉恐懼的方法包括情感橋回溯,大致是以情感作為橋樑,在催眠狀態中帶領個案回到最初的致敏事件的時刻,並幫助個案在安全的環境下克服這些恐懼。很多時候,個案會發現這些恐懼的來源根本與飛行無關,但只要聚焦情緒,治療師就能帶領個案把壓抑的情緒宣洩釋放,從而消除不必要恐懼情緒




導     演:Isara Nadee
演     員:瑪莎華頓娜柏妮(Marsha Watanapanich)、彼得奈特(Peter Knight)
級     別: IIB     
片     長:105分鐘 








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A Dangerous Method》(《危險療程》) 心理學以外的人性本能



筆者認為,二十世紀初,兩樣東西的出現為人類進化帶來石破天驚的改變,第一是電影,第二是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潛意識理論,兩者都是筆者熱衷鑽研的範疇,同時,也是大學的主修科。說對《危險療程》沒有偏愛,肯定是謊言,相信諸多心理學同好也一樣,希望籍著電影窺探一下佛洛伊德和榮格兩位大師在人性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整齣電影敘事和拍攝並無贅言或花巧,主要透過幾個重要事件的鋪陳,讓觀眾了解這幾個人的互動和影響各自的論述與人生,沒有誰是誰非,只有緣起緣滅。電影開首單刀直入,切入1904年在維也納,歇斯底里的女病患Sabina Spielrein (綺拉奈特莉 ) 被送進治療所的情境和與榮格初次會面的情況。別於當利用不仁道和視病患為低一等人類的機械式療法,榮格在Sabina (沙賓娜) 身上嘗試佛洛伊德提出的談話療法,讓沙賓娜敘述年幼時被虐打的情形和內心的感覺。這種自由和尊重令 沙賓娜 能敞開心扉把內人深處的抑壓和矛盾發洩,病情好轉且對心理研究和治療產生興趣 (後來更成為史上第一名女性精神分析學家)

同時,榮格亦因這位女病患的原故,拜會了當時已名震一時的精神分析學奠基人---佛洛伊德。佛洛伊德和榮格都相信,一個人如果以前曾經有一些創傷性的事件而引致心理有問題,只要他能夠知覺地再將那事重演一次,並將本我、自我和超我作回平衡的處理,那麼問題就會解決。兩人見面即惺惺相惜,一談就是13個小時。佛洛伊德對比他年輕很多的榮格刮目相看,認定他就是自己精神分析學派的接任人。

談話療法


佛洛伊德和榮格

榮格打開了沙賓娜的心結,也鼓勵她努力學醫,沙賓娜暗生情愫但榮格十分猶豫。直到接見另一位提倡不應壓抑欲望和反對一夫一妻的心理醫生葛羅斯,榮格對妻子忠誠的信心終於動搖,按捺不住與沙賓娜發生了性以外更危險的感情和依賴。

接受榮格治療的心理醫生葛羅斯



榮格和佛洛伊德亦師亦友渡過了好些日子,但同時亦因了解日深,榮格發現與佛洛伊德在學術理論上產生分歧,而佛洛伊德也發現自己害怕權威地位受威脅,致最後兩人分道揚鑣。

沙賓娜行醫後仍與榮格保持親密關係


「性」具有毀滅性,但同時亦能甚具創造力!

戲中沙賓娜的論句,也印證了她與榮格的關係。正因為榮格,她初嘗愛戀和雲雨情,使得其更深入探討性和天性,她發表有關的論文更因與佛洛伊德相違背而引起行內和學術界廣泛討論。再者,性心理發展同時是整齣電影的主調,正因為在性心理和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上意見的分歧,令佛洛伊德和榮格最終決裂未能攜手合作。是次分裂雖令榮格憂鬱數年,但亦因而能專注研究更多宗教和神秘力量,並提出集體潛意識這一重要的心理學概念和創立分析心理學。


心理醫生醫人,同時也要醫己

心理治療是「以心療心」的療法,但醫者也是人,如何本我和自我當中獲得平衡? 戲中榮格治療葛羅斯,但同時被葛羅斯「治療」,帶他探索內心壓抑的情感和放開枷鎖。戲中的一句對白令筆者印象猶深,「一個病過的醫生才能治人」,這是片尾段榮格對沙賓娜說的,也是絕大部份成功的心理治療師 (包括他本人和沙賓娜)的寫照。


詳實而真實的歷史

影片可謂改編自一段心理學史上的公案,雖然有些許八卦和花邊的潛質,但是導演和編劇還是非常嚴謹地對待著這個題材。看得出在資料搜集其間眾人閱讀了大量的心理學書籍,自己甚至也成為了半個心理學家,導演大衛柯能堡 說:「我準備了很長時間,詳細瞭解了這兩個心理學家的生平和學說。總的來說佛洛德學派是一門複雜的科學,認為在我們內心都有無意識存在,這是人類意識無法到達之地。而榮格學派更多的是從宗教出發,講述的是另外一些理論。」

女望主角綺拉奈特莉 在影片中扮演的沙賓娜是一個充滿了傳奇的人物,雖然在心理學課程很少特別提及,但她絕對是史上繞不過去的一個「病例」。奈特莉說:「莫特森給了我很多關於心理學的很多的書籍,幫我找了很多心理學家,和他們面談,詳細瞭解這兩個心理學的巨擘的研究內容。看了很多書,這是我的一個愛好,而且對自己的工作也很有好處。而且,我還看了薩賓娜的日記。詳細瞭解了這個女人的心理和想法。這是一部古裝戲,我很喜歡拍古裝電影,而且對人文傳記片也很有興趣。」

事實上,佛洛伊德和榮格在歷史上記載的許多次對談都忠實的呈現在電影當中,像是談論到超自然現象、對於性觀念的辯論甚至連佛洛依德曾在榮格面前昏倒的事件都有出現在電影當中。身為一個仍運用佛洛伊德和榮格的心理療法和鑽研解夢技巧的心理治療師,看畢整齣電影著實很感動。我認為電影跟夢很類似,有著抒發被壓抑的願望和情緒、願望投射和補償作用。看電影是一種心理治療,寫電影亦然。






影片年份:2011 
出 品 國:UK | Germany | Canada 
出  品:Recorded Picture Company (RPC) 
發 行 商:catchplay 
語  言:english 
色  彩:color 
音  效:
導演: 大衛柯能堡 
編劇: 克里斯多夫漢普頓 
演員: 維果莫天森 
綺拉奈特莉 
麥克法斯賓達 
文森卡索 
Sarah Gadon








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

《Battleship》 (戰艦攻防戰):《孫子兵法》的契機



整齣戲簡單來說,就是外星人到地球旅行,順道四周觀察,試圖了解地球是否適合移民。外星人到埗後欲打電話回家報平安,但地球人極恐慌,扭盡六壬希望切斷其聯繫和趕走外來客。過門都係客,今時今日咁嘅迎賓手法,唔多禮貌。外星人最後被打敗,說明地球很危險,快點回家。」

改編自Hasbro 同名暢銷海軍戰鬥棋 Battleship (戰艦攻防戰),電影講述海軍中尉Alex在一次履行職務期間,意外遇上了外太空來的巨形母艦,並展開一場橫跨陸、海、空三軍的地球保衛戰。主角Alex Hopper (Taylor Kitsch)本是吊兒郎當,一事無成的男人,被在海軍任職的兄長Stone Hopper安排加入海軍Alex既衝動又缺乏團隊精神,屢勸不聽。在一場浩大的美日聯合軍艦演習期間,恰巧遇上一個外來星球引來急速前進的不明物體。不明物體在人類毫無反應能力的情況下,殞落在夏威夷附近海域,身為軍官的Alex及蕾克絲上尉以探勘小艇趨近偵查,不料招來外星人攻擊,Stone 更因而殉職。Alex成了最高海軍上決策人,最後背水一戰,利用一知半解的《孫子兵法》(!!!繼美國國會必讀後成功引進為海軍手冊?!?!) 成功以卵擊石打退外星人。(*《孫子兵法》是一部兵書,但是孫子所講的重點並不是打仗,而是怎麼樣“不戰而屈人之兵”。因此,他不僅僅是一部兵書,實際上是一部講哲學、講方法論、講智慧的書。)

耗資兩億美元,《全民超人》彼得柏格身兼製片和導演,泰勒基奇、亞歷山大史柯斯嘉、連恩尼遜、女歌手蕾哈娜等人主演。電影非常熱血,節奏緊湊,211鐘十分的震撼 (3D更皆)。很感激電影人製作這齣電影,看畢之後頓覺要多加愛護地球 (雖與劇情無直接關係)





類  型:劇情、科幻、動作
片  長:211
導  演:《全民超人》彼得柏格
演  員:泰勒基奇、亞歷山大斯卡加德、蕾哈娜、布魯克林黛珂、淺野忠信、連恩尼遜、漢米許林雷特、傑西普列門斯、約翰圖伊、蓋森、亞當高德利
發行公司:環球
官方網站:http://www.battleship.tw







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沉溺性愛可悲?不相信愛情更可悲?《性愛成癮的男人》(港譯:《色辱》)


英文名《Shame既神秘又明確,恥、羞辱,但沉溺,無法自拔,越壓抑,越爆發。  《色辱》 英國導演Steve McQueen帶觀眾探索男主角Brandon (麥克.法斯賓達)外表儒雅但被情慾佔領的身心矛盾和掙扎。片首開場,導演已刻劃Brandon視線停留在地下鐵女乘客身上,營造出強大慾望之渴求。觀眾透過觀看男主角Brandon的日常起居,發現他的生活總離不開性。男主角在一間不錯公司上班,社交生活、跟公司同事相處也融洽,可是私生活只與性掛勾,嫖妓、到酒吧勾搭上陌生女子、上情色聊天室、看色情電影等,都成為他發洩自己生理需求的渠道,這些沉溺性愛的生活也拼湊出他破碎而空虛的心靈。

電影以藝術和慢調去處理大量性愛場面,觀眾看到的並非色情,而是現代男女的疏離和寂寞。Brandon放蕩的妹妹Cici在不請自來的情況下,闖進了他的居所也嚴重打擾其生活。觀眾不難發現兄妹倆似乎對愛情都有著錯誤理解,眼看妹妹跟剛相識數小時的已婚上司上床,男主角似乎也感受到恥、無奈和罪惡。夜裡奔跑的戲碼強烈表達了男主角無處宣洩的壓力和希望擺脫沉淪性愛的激動情緒。掙扎過,努力過,可惜到最後,即使是想好好談一場先愛後性的戀愛,也敗北收場。自救無效,惡性循環,自甘墜落,泥足深陷。無法表達情感在壓抑和扭曲下化成慾欲,卻也填補不了失落的缺口。

看畢全片著實讓人情緒起伏,事實上很多都市的寂寞人也同樣,只會做愛,不懂去愛;
過份保護自己的愛,同樣也得不到別人愛。鬱悶、寂寞永遠找不到出口,逃逸無期導演史蒂夫.麥昆的《飢餓》曾在金馬影展作為神秘場放映,男主角麥克.法斯賓達在片中為戲消瘦至不成人形,如今兩人在新片中再次攜手合作, 《色辱》 值得反思



心理治療師看性愛成癮:


性愛成癮性心理障礙指個體出現強烈而難以自控密切性衝動,若這些性衝動被壓抑和得不到宣洩,個體說會呈現出極度情緒低落、焦慮不安和無法專注其他工作。性沉溺患者很容易終日沉溺於性愛中,致正常生活、法律、道德等皆不受控,像烟瘾、毒瘾、賭瘾一樣,性瘾也讓個案深感痛苦和自責。

性愛成癮可由内因或外因引起,內因包括荷爾蒙分泌紊亂,外因則與心理發展出了偏差有關,家庭、社會環境和兩性關係都可能是性愛成癮的外在誘因。個體若懷疑自己過份沉溺性愛,請即尋求專業協助。









影片年份:2011 
    國:UK 
   演:史提夫 
   劇:艾比摩根史提夫麥昆
出  品:See-Saw Films 
    商:原子映象 
語  言:English 
色  彩:color 
音  效:Dolby Digital







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

電影中的催眠術

電影有催眠的作用,當觀眾專注投入地觀賞一齣電影時,其實已不自覺地進入催眠狀態。電影人也會利用一些幫助集中的鏡頭來「催眠」觀眾,我見過最為著跡的作品是希治閣的<迷魂記>(1958)。電影一開始就利用眼睛中的幾何圖來「迷魂」觀眾。希治閣不僅是電影大師,更是出色的心理學家!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失戀33天>

失戀是人生中一門難修,但必修的課。即使在一段看似天造地設的關係裡,也總有些時刻,讓你閃過「這麼辛苦,不如放棄」的念頭。在不斷尋尋覓覓的過程裡,一直失去,但同時也一直得到...


「愛,就瘋狂;不愛,就堅強」


你的故事又是怎樣的呢?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Friends with Benefits (戀搞好朋友)


















又一齣荷李活式「做愛做出愛來」電影,且與Natalie Portman的<<枕邊無情人>>撞橋撞到正。導演Will Gluck今回找到與Portman在<<黑天鵝>>中既敵亦友的Mila Kunis 配 Justin Timberlake合作演繹友愛有性的故事。老實說,全片並無甚麼場境令人印象深刻,且Mila在片中角色誇張得有點「煩」。不過卻成功塑造出現實城市中許多渴望愛卻極度恐懼真愛難自拔的寂寞人。

故事講述Jamie (Mila. K)和Dylan (Justin. T)本是兩個居於不同城市,剛失戀的陌生人,因工作關係Dylan決定移居紐約,身為其工作中介的Jamie因而成了其第一個在當地的朋友。兩人朝夕相對,終在家中看碟時,乾柴烈火,一撻即著。但兩人約法三章,有性無愛,just for fun,若果對方有伴侶就中止關係。

起初確是水乳交融,但後來Jamie有追求者令Dylan開始發覺囉囉攣,印證了愛情老套但恆常的理論:在看見對方和別人走得更近的時候,我們才能了解自己真正的感受。

怎料Jamie的追求者Hit and Run,為避免其獨自在家胡思亂想,Dylan邀請Jamie回自己家鄉加州共渡假期。經過兩天的相處,旁觀者清的家人早已察覺二人互生情愫。回到紐約,二人因害怕面對而避不見面,然而緣來沒法擋,痴呆的老父一言驚醒Dylan,在一番努力下,終於打動了Jamie,完滿結場。

即係咁,電影總是浪漫溫情,這類愛情喜劇恰如廿一世紀色慾童話,恰巧二人都沒有另一半,恰巧二人都合時遇上、適時愛上,由having sex到making love是一種緣份,亦講究timing,timing錯身份錯,就成了錯愛。分水嶺由瞓醒望住對方都唔覺得佢樣衰開始,恭喜,你已墜入愛河。

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A Dangerous Method

looking forward!

Release Date: 10 February 2012

Genre: Drama, Thriller
Cast: Viggo Mortensen, Keira Knightley and Michael Fassbender
Directors: David Cronenberg
Writer: Christopher Hampton, Christopher Hampton
Studio: Entertainment One



佛洛依德(S.Freud)和榮格(C.Jung)對潛意識研探的貢獻至今無人能及,前兩天的解夢講座有聽眾發問: 佛洛依德的理論接連被科學實驗反駁,為甚麼至今心理學的課程仍要深入探究? 我雖答了一個很學術性的答案,但心裡確信: 人的思想, 是世上最不能以科學實驗而習得的。




2011年2月6日 星期日

《巴黎最後探戈》

1972年經典電影《巴黎最後探戈》的法國女星Maria Schneider前日因癌症逝世,終年五十八歲。巴黎,意志消沉的Paul沉浸在妻子自殺的哀戚中,遇上少女Jeanne,兩個陌生人隱藏彼此真實的世界,在空曠的公寓裡探索彼此身體,狂熱且粗暴的佔有與吞食。看的是情慾,寫的是對前景和死亡恐懼性的逃避。最愛電影之一。



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愛情戀上癮>

看了改編自甚具爭議作品Hard Sell: The Evolution of a Viagra Salesman(「性藥物推銷品回憶」)的<<愛情戀上癮>>。戲中二人由just for fuck 的床上伴侶關係,繼而做愛做出愛來,爆發出前所未有的情愛熱力。戀上性再戀上愛,比藥物更易上癮,一再引證談情誰講理,越無理,越淒美。感動得來又溫馨!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三面夏娃>

開始撰寫我的新research paper, 今次我把題目定為: "Applying Hypnotherapy in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 對多重人格分裂的興趣,全源自看過這齣1957年,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 (<三面夏娃>)...


2010年9月18日 星期六

希治閣回顧展

「緊張大師」Alfred Hitchcock 的電影是世界各地每個電影系的學生必修之課,其出人意表的劇情鋪排和無出其右的鏡頭調度滋潤過很多電影人,當中包括Orson Welles 的Critizen Kane。現在讓我們在大銀幕重温幾套經典影片。(trust me, it gonna be a great different to watch Hitchcock in cinema!)



2009年6月7日 星期日

<<東邪西毒---終極版>>

在王導眾多電影中,唯獨未有寫過東邪西毒。因為太喜歡,不敢寫,怕洩氣。

相隔十五年,<<東邪西毒---終極版>>面世,掀起了內心的一陣小騷動,忍不住還是想留下片片幾字去記錄這齣摰愛的電影。

一如其他作品。王導貫徹其 ‘拼湊的美學’。運用大量不對位剪接和two shot去顛倒故事的時間(dat’s y da English name of dis film called: ASHES OF TIME),透過人物表面各種方式去處理不能面對的傷痛,從而帶出核心主題---記憶和忘記。故事的顛覆與重建,人物的出場序,把觀眾層層帶進西毒的內心世界: 壓抑、飄泊、懷念、回憶。廣闊的沙漠,無際的天空與固步自封,與繾綣過去的人物的心靈形成強烈的對比。沙漠象徵了主角荒枯的心靈,電影中的人物都是孤島,隔著百千里,而距離,就成了全片的連貫因素;每個人都是失敗者,沉溺自困; 別於一般武俠電影,金庸的名著落在王家衛手中,幾個主角毫無英雄感可言,卻更像幾塊行屍走肉的愛情逃兵,撫摸著舊日的傷疤。

有說<<東邪西毒>>是王家衛‘以個人視野才華挑戰電影主流’,而該片更是澤東公司的創業之作。我相信,這齣片繫著導演很多情意結,而且電影充分代表了其‘詩學電影’ 的風格。可是在對比下,我愛舊版更甚。終極版的畫面顏色很豐富,豐富得蓋過了大漠風塵僕僕的滄桑; 故事內容大致也相同,只添加了很多close-up; 音樂方面,馬友友跨刀助陣,再重新編寫了七首新的配樂,但也不見得太突出…

後記: 回觀大學時期,筆者大概有三分一的論文研判王導的電影,從音樂到佈景,從表情到燈光,從社會背景到人物寫照,一一細讀。惟一沒有寫過 <<東邪西毒>>。沒想到,十五年後,有機會有電影院看終極版…是次全院共五位觀眾,但,感覺很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