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年少時,除了<電影双週刊>外,我最喜歡看的雜誌就是<號外>。那時總覺得這些生活雜誌專欄作者的生活是多麼令人神往,風花雪月、遊山玩水、浪跡萍蹤,把有趣的人和事記錄分享。可惜在文學上一直碌碌無為,更沒想過有機會在這類生活雜誌分得數版附庸風雅。誠惶誠恐,唯冀各讀者不嫌棄。

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出軌的...女人

不少影視作品和媒體都探討婚外情、腳踏幾船等不忠議題,電影<人約離婚後>


更赤裸顯現了「偷食得更公平、公正、公開」的論調。到底出軌的女人是否普遍?對伴侶不忠又是否能歸咎於現代社會風氣的敗壞?


早在二十世紀初期,專家和醫生已開始為兩性關係作大型的研究。在七十年代中期Redbook雜誌展開為當時規模最大的女性性態度和性行為,大多數女性表示對婚內性生活滿意,但仍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承認有婚外情性行為,幾乎所有的女性曾經進行過口交,而調查的女性宗教信仰越虔誠,對性生活越滿意,出現婚前性行為的可能性越小。(Tavris & Sadd. 1977)


那麼是否只有對宗教虔誠的女人才忠貞?不,正確來說,是對生活感恩的女人更忠貞。不論背景、信仰如何,一個懂得在原來生活上提昇自我滿足感的女人傾向較少抱怨和不滿,同時也相對容易快樂安逸,換言之,這種女人有更大的信心面對生活的挑戰和引誘。


追本溯源,到底女人為甚麼要出軌呢?據非正式、八成估計的研究,心靈空虛和寂寞的不安遠超過單純的性需求。外遇能給予女人身體上的滿足是極短暫的,但被重視和寵愛的心靈慰藉是不斷讓女人追求「感覺」。能一直感受愛,是大部份女人畢生的夢想。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收集夢行動

夢是我們與生俱內的智慧去演繹自己的人生和內在情緒。你們有關於夢的問題嗎?我現在開始收集你們奇異怪誕或不懂解讀的夢,並免費為大家解讀夢的訊息。請把約150-250字的夢境敍述,發至郵箱:jasminasium@hotmail.com 快來解讀潛意識的密語,期待與大家交流!(註:身份絕對保密!)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失戀33天>

失戀是人生中一門難修,但必修的課。即使在一段看似天造地設的關係裡,也總有些時刻,讓你閃過「這麼辛苦,不如放棄」的念頭。在不斷尋尋覓覓的過程裡,一直失去,但同時也一直得到...


「愛,就瘋狂;不愛,就堅強」


你的故事又是怎樣的呢?

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青山醫院開放日2011



精神病醫院給大眾怎樣的感覺呢?大概「事不關己」和「恐怖」是絕大部份人的第一印象吧。其實很多人對精神病患的恐懼是源於不理解或報章的一些相關的犯罪傷人報導,然而,大家又知否其實我們每人都有患精神病的機會,而精神病患在病發前,都是如你我一樣的「正常人」呢?今天是青山醫院50週年開放日,我特此參觀,希望親身了解香港精神病治療的歷史和發展。


青山醫院於1961年成立,目的是為應付域多利精神病院的不足。在科技和社會發展尚未有能力對精神病進行透徹的了解之前,醫生都是用一些非人道的方法,如腦前葉截斷術 (Prefrontal Leucotomy)、胰島素昏迷治療 (Insulin Coma Therapy)、高熱治療 (Fever Therapy)等去治理精神病患。但隨著對此類病的研究和了解加深,現今社會的醫藥和療法已把精神病患的痛苦減至很低。而相對地,患者都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幫助。

院內有不同的興趣小組讓住院院友參加

介紹EEG

醫院環境寧靜優美

攤位遊戲



院友作品




後記:<<南海十三郎>>中講述十三郎曾留筆跡「芳草有情青山不老,名花無恙亭院常存」在院中,是次參觀緣慳一面,留憾。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安全感缺失 (上)

要抱著枕頭、毛公仔或被子才能安然入睡不只是小朋友的專利,事實上,很多成年人也會藉著擁抱一些熟悉的物件而獲得一種無以名狀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與生俱內的需要,這種心靈需求在心理學中著名的依附理論中可見一斑。哈利•哈洛(Harry Harlow)的著名系列對恆河猴所做的實驗顯示依附不僅僅是由生物本能所激發,而是基本的心靈需要。在這一系列實驗中,新生恆河猴出生後從母親身邊帶走,並為牠們提供了一個是由的鐵線做成、另一個是木頭套上泡沫橡皮和毛衣做成的象徵母親,兩個人偶皆加溫並可在胸前裝上奶瓶提供食物。此實驗是觀察猴子會趴附提供柔軟衣物接觸的人偶或提供食物來源的人偶,結果是這些猴子把大部份時間花在依附柔軟衣物人偶,而這些猴子在柔軟衣物人偶的附近時也較為積極探索周遭,從而証實安全感是從嬰孩開始的需要。

既然人皆需要安全感,為何有些人會特別容易感到孤單、常常渴望過度的關愛、不由自主的害怕被拋棄呢?研究發現,這些安全感缺失很大程度與家庭教養模式(Parenting Style)有所關聯。美國臨床心理學及發展心理學家鮑姆林德(Diana Baumrind)提出了三種家庭教養模式和成長後性格特質形成的關聯。也就是說,若果嬰孩在需要被關心的時候被父母或照顧者冷待,那種被忽略的感覺會一直根植在情緒的記憶裡。長大後,每當與伴侶發展親密關係時,這種害怕被忽略和冷待的不安全感就會不由自主的滋長,常懷疑對方會否突然不愛自己、患得患失至無理取鬧、因小事而對感情悲觀失落,更甚者會對另一半的注意力過份苛求,並難以維持一段長久和安然的愛情關係。

就觀察研究所得,安全感缺失患者並無特別的性別區分,現代社會中,很多亞洲男性潛藏著更大程度的依靠需要。這現象可歸因於傳統亞洲文化,男性是堅強的代表,即使是嬰孩時期哭泣,父母也傾向給予較少的呵護和親近。父母害怕過於溺愛孩子,亦希望孩子盡早習得堅強,但往往忽略了能感受到被愛和擁有安全感亦是健康心理成長的重要元素。不哭了,不代表內心真的堅強了。小孩渴望被關愛的需求不被滿足,因而學懂自己把需要被關懷的感覺內藏或壓抑。慢慢地,變成渴望被愛但又不敢付出的安全感缺失患者。

值得一提的是,減少以母乳餵哺亦是新生世代安全感缺乏的一大原因。以往社會母親的角色多是家庭主婦和負責帶小孩的照顧者,以母乳餵哺的嬰孩在強媬的時間每天長達三小時,而需要被擁抱呵護的安全感因而大大被滿足。時移世易,現今社會比較富裕,女性地位亦提高並忙於在職場馳騁,大部份母親會選擇以奶粉取代母乳餵哺。而嬰兒每次飲用奶粉的時間約十五分鐘。因此,在母親懷中的時間亦相對減少。顯然,相比起獨自在床上入睡的嬰兒,長期在溫暖懷中入睡的嬰兒有更多的機會能體會愛與安全感。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