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手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手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年少時,除了<電影双週刊>外,我最喜歡看的雜誌就是<號外>。那時總覺得這些生活雜誌專欄作者的生活是多麼令人神往,風花雪月、遊山玩水、浪跡萍蹤,把有趣的人和事記錄分享。可惜在文學上一直碌碌無為,更沒想過有機會在這類生活雜誌分得數版附庸風雅。誠惶誠恐,唯冀各讀者不嫌棄。

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青山醫院開放日2011



精神病醫院給大眾怎樣的感覺呢?大概「事不關己」和「恐怖」是絕大部份人的第一印象吧。其實很多人對精神病患的恐懼是源於不理解或報章的一些相關的犯罪傷人報導,然而,大家又知否其實我們每人都有患精神病的機會,而精神病患在病發前,都是如你我一樣的「正常人」呢?今天是青山醫院50週年開放日,我特此參觀,希望親身了解香港精神病治療的歷史和發展。


青山醫院於1961年成立,目的是為應付域多利精神病院的不足。在科技和社會發展尚未有能力對精神病進行透徹的了解之前,醫生都是用一些非人道的方法,如腦前葉截斷術 (Prefrontal Leucotomy)、胰島素昏迷治療 (Insulin Coma Therapy)、高熱治療 (Fever Therapy)等去治理精神病患。但隨著對此類病的研究和了解加深,現今社會的醫藥和療法已把精神病患的痛苦減至很低。而相對地,患者都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幫助。

院內有不同的興趣小組讓住院院友參加

介紹EEG

醫院環境寧靜優美

攤位遊戲



院友作品




後記:<<南海十三郎>>中講述十三郎曾留筆跡「芳草有情青山不老,名花無恙亭院常存」在院中,是次參觀緣慳一面,留憾。



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

左右腦的分工

劇本創作靠的不只創意,更重要的是邏輯分析和場面計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作方法,我習慣在brainstorm階段用mind map(思維導圖)去把零碎的念頭或片段聯繫組織。大腦擠塞的時候,睡覺去。睡醒就能想得通。神奇嗎?不!睡覺運用的右腦是創意資源,醒後左腦再把資料分析,左右腦並用才是最有效的發揮。


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相信直覺---靈擺

很久沒有拿這個靈擺出來了。以往我一直只用以裝飾,從不以此占卜,但近日因認識一位靈性治療導師而重新認識靈擺。靈擺其實不是迷信神化的物件,與塔羅牌相似,正確應用作為與人的潛意識溝通的輔助工具。童鞋千萬不要迷信以為塔羅或靈擺占卜師有神力而大花金錢。有興趣的朋友,用正確的方法好好學習吧!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左右腦的功能

近來講學很喜歡用這幅圖去講解大腦的不同功能,人的腦袋能在一秒內接收並儲存二百萬項資料,左腦主邏輯分析、線型思考、語言等,右腦則掌想像、音樂、視覺、顏色等,雙腦並用處理資料的能力可媲美一仟億台電腦!!!你們又有沒有好好發掘自己大腦的潛能呢???


2011年2月25日 星期五

女人想要什麼?

"The great question that has never been answered, and which I have not yet been able to answer, despite my thirty years of research into the feminine soul, is 'What does a woman want?'" ---From 經年研究,弗洛伊德也解決不了的問題:"女人想要什麼?"




2011年2月6日 星期日

《巴黎最後探戈》

1972年經典電影《巴黎最後探戈》的法國女星Maria Schneider前日因癌症逝世,終年五十八歲。巴黎,意志消沉的Paul沉浸在妻子自殺的哀戚中,遇上少女Jeanne,兩個陌生人隱藏彼此真實的世界,在空曠的公寓裡探索彼此身體,狂熱且粗暴的佔有與吞食。看的是情慾,寫的是對前景和死亡恐懼性的逃避。最愛電影之一。



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

I MISS U~~~

想你想到累了
倚在床的一角
捨不得睡
怕睡著了
卻夢不到你...

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若果我們這一輩子
都無緣 再牽手
請把在轉身離開前
我的心 交還給我
即使它已
面目全非
血肉模糊
即使它已
遠不及 初瞬的綺靡
可終究還是 如一的
窸窸窣窣地
為你翻騰著

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致各位有意接受催眠的朋友…



很多人對催眠(Hypnosis)一知半解,卻又滿心好奇。近日收到不少朋友的查詢,故在此分享一些入門資訊,給一眾有意被催眠的朋友參考。

催眠的定義
催眠並不是睡眠,而是一種由提示(Suggestions)所造成的意境(Trance),而這種意境屬於腦電波的Alpha狀態。簡單來說,催眠是一種意識轉移的狀態(Altered State),即是由意識(Consciousness) 轉移至潛意識狀態(Unconsciousness)。其時被催眠者的身體及意識會處於鬆弛狀態,而潛意識仍會維持活躍狀態,仍可接受催眠師的提示和作出相對的反應。


所以,當你進入深層催眠時,就即是開始進入自己潛意識的世界,其間可能會出現一些非邏輯的境景象,仿如夢境,但仍可說話、感覺、聆聽和嗅着各種味道。而潛意識是人腦的神秘寶庫,儲存了圖象(Picture)、記憶(Memory)、幻想(Imagination)和情緒(Emotion)。因此,催眠就是其中一條開啟這道神秘寶庫的鎖匙,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內在、已忽略或壓抑的情緒。


一般人對催眠的誤解(Misconception)


1. 低智力或意志力薄弱的人才會被催眠? 相反,學習能力高、集中力強、幻想力豐富的人更容易接受提示,進入催眠狀態。


2. 當被催眠時,我會做一些違反本我或道德意志的事?催眠乃一種非藥物的心理治療,簡單來說,是催眠師以「溝通」(Communication) 去作治療或輔導,當時人仍然有意識和理智,只是處於較鬆弛的狀態。所以,被催眠者仍有自控的能力,並不會一些違反本我或道德意志。


3. 催眠師有神秘的力量?沒有。催眠的要訣是催眠師與被催眠者相互的配合。催眠師利用專業的技巧和導入方法(Induction)去帶領被催眠者去探索自己的潛意識世界。整個過程/ 治療的大前題是被催眠者自願配合和兩者建立的信任關係(Rapport).


4. 催眠不宜多做?催眠只是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渠道,對智力/腦袋並無損害,正如關心身體健康一樣,我們可以時常關心自己潛意識的世界。

催眠治療(Hypnotherapy)有如醫生會診,請勿期待與醫生第一次相見就會入手術室開刀。看醫生先要會診、診症,了解病因/ 病徵,再而尋求診治方法,當機立斷、對症下藥把問題根治。催眠治療亦是同一道理。通常的做法是跟「客人」會面作咨詢,了解其需要和期望,繼而以催眠作工具,針對問題作出適當的治療。


很多人對催眠

催眠的定義

催眠並不是睡眠,而是一種由提示(Suggestions)所造成的意境(Trance),而這種意境屬於腦電波的Alpha狀態。簡單來說,催眠是一種意識轉移的狀態(Altered State),即是由意識(Consciousness) 轉移至潛意識狀態(Unconsciousness)。其時被催眠者的身體及意識會處於鬆弛狀態,而潛意識仍會維持活躍狀態,仍可接受催眠師的提示和作出相對的反應。

所以,當你進入深層催眠時,就即是開始進入自己潛意識的世界,其間可能會出現一些非邏輯的境景象,仿如夢境,但仍可說話、感覺、聆聽和嗅着各種味道。而潛意識是人腦的神秘寶庫,儲存了圖象(Picture)、記憶(Memory)、幻想(Imagination)和情緒(Emotion)。因此,催眠就是其中一條開啟這道神秘寶庫的鎖匙,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內在、已忽略或壓抑的情緒。

一般人對催眠的誤解(Misconception)

1. 低智力或意志力薄弱的人才會被催眠? 相反,學習能力高、集中力強、幻想力豐富的人更容易接受提示,進入催眠狀態。
2. 當被催眠時,我會做一些違反本我或道德意志的事?催眠乃一種非藥物的心理治療,簡單來說,是催眠師以「溝通」(Communication) 去作治療或輔導,當時人仍然有意識和理智,只是處於較鬆弛的狀態。所以,被催眠者仍有自控的能力,並不會一些違反本我或道德意志。
3. 催眠師有神秘的力量?沒有。催眠的要訣是催眠師與被催眠者相互的配合。催眠師利用專業的技巧和導入方法(Induction)去帶領被催眠者去探索自己的潛意識世界。整個過程/ 治療的大前題是被催眠者自願配合和兩者建立的信任關係(Rapport).
4. 催眠不宜多做?催眠只是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渠道,對智力/腦袋並無損害,正如關心身體健康一樣,我們可以時常關心自己潛意識的世界。

催眠治療(Hypnotherapy)有如醫生會診,請勿期待與醫生第一次相見就會入手術室開刀。看醫生先要會診、診症,了解病因/ 病徵,再而尋求診治方法,當機立斷、對症下藥把問題根治。催眠治療亦是同一道理。通常的做法是跟「客人」會面作咨詢,了解其需要和期望,繼而以催眠作工具,針對問題作出適當的治療。
(Hypnosis)一知半解,卻又滿心好奇。近日收到不少朋友的查詢,故在此分享一些入門資訊,給一眾有意被催眠的朋友參考。

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

緬懷

緬懷錯過的,永遠都讓人覺得風光旖旎。緬懷並不在於其對象本身,而是當中未知的「空白」,那些留白之所以誘人,是因為我們可以用自己最稱心、最浪漫的幻想填滿,拼湊出一個完美的結局。 我們緬懷的,也許只是那幻想的空間。

2010年2月7日 星期日

在游離悲涼的精神狀態下,感知著剎那僅存的夢幻...

2010年1月5日 星期二

既沒G點,也沒「支點」的灰寂

是日報導一則:

【SUN特搜小組報道】醫學界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提出女性陰道有一個神秘G點,能為女性帶來性高潮,但這個學說近日卻被推翻。英國權威學府倫敦大學英皇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進行歷來最大型調查,得出驚人的「反高潮」結論——無證據證明G點的存在,若有人認為自己有,那只是個人主觀意願。本港醫生亦認為,所謂G點多屬心理作用,亦沒有特定的位置。

G點全名是Grafenberg Spot,由德國婦產科醫生Ernst Grafenberg於一九五○年率先提出。據稱這神秘「一點」位於女性陰道前壁,距離陰道口約三至四厘米的地方。嚴格來說,這並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塊由許多靜脈聚集、呈多重皺摺集中的區域。支持G點存在的一派認為,G點受刺激後會迅速充血,陰道黏液分泌增多而變得更為濕潤,如持續刺激該處,女性很容易就達到性高潮。

不過,這個學說近日被倫敦大學英皇學院推翻。該學院以問卷形式,訪問一千八百零四名年齡介乎二十三至八十三歲的女性,她們全是同卵雙胞胎或異卵雙胞胎。同卵雙胞胎擁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異卵雙胞胎則有一半基因相同,因此,若同卵雙胞胎其中一人認為自己有G點,其孿生姊妹應會有同一答案。


雙胞胎姊妹一稱有一說無

調查結果卻有「反高潮」的驚人發現,雖然百分之五十六的受訪者自稱有G點,但她們都是較年輕和性生活較活躍。同卵雙胞胎的特徵在此次調查中並無出現,不論是同卵雙胞胎或異卵雙胞胎的孖生姊妹,一人聲稱有G點,另一人答沒有。

負責研究的遺傳流行病學教授Tim Spector表示,研究結果公正及確定地指出,並無證據證明G點真正存在,G點只是女性個人的主觀意願。另一名參與研究的學者Andrea Burri則希望透過是次調查,消除部分女性的疑慮。她說:「有些女性認為自己無G點,是因為自己有不足之處,但事實上,並無經過任何證明就聲稱G點存在,是不負責任的,它令男女都有壓力。」

事實上,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享負盛名的美國性學家「威博士」韋斯特海默,已一直懷疑G點存在。她指出,沒有科學證據顯示存在G點,由於女性的陰道會較為敏感,她認為:「在知道更多資料之前,讓我們忘記G點。」不過,美國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榮休教授、被稱為「G點之母」的惠普爾,認為倫敦大學英皇學院的調查存在「缺陷」,研究員漠視了同性戀及雙性戀女性的性愛經驗,亦沒有考慮到不同性愛技巧的影響。她說:「最大問題是雙胞胎並非擁有同一性伴侶。」


惠普爾去年在馬來西亞訪問時曾表示,G點與性高潮有密切關係,連續刺激G點及達至高潮時,某些女性會出現女性射精(Female Ejaculation)的情況,尿道間斷射出少許液體。日本電影《赤橋下的暖流》亦有近似橋段,片中女主角做愛時身體會如噴泉般源源不絕噴出愛液。


港醫生:屬個人主觀感覺

本港醫生亦對G點有不同意見。婦產科專科醫生靳嘉仁認為G點並不存在,所謂刺激某一位置便能達到性高潮,很多時只是心理作用。他稱,曾有病人表示做完手術後沒有了性高潮,擔心是做手術時弄傷了G點。「每個人受到外界刺激,反應各有不同,有啲人覺得刺激某個部位會得到性滿足,有啲人就唔會,都係心理作用。其實即使解剖,都唔會搵到所謂嘅G點。」

女性是否有G點?很多港人都「矇查查」,因為過去多項調查發現,港人的性生活模式,不論是做愛抑或是獲得性高潮次數,「成績」一向包尾,而港人常獲性高潮比率,甚至位列全球最低。心理學家表示,港人生活繁忙,工作壓力大,令人失去性趣,影響性生活質素。


獲高潮比率僅24%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在○七至○八年,訪問一千五百多名女性和七百多名男性,發現兩成三人在一個月內無性生活,一成九人每月做愛僅一至兩次,而受訪者平均每月做愛亦僅三點九次,次數甚低。○六年一間安全套公司的網上調查發現,港人常獲性高潮比率僅兩成四,是全球最低。調查機構認為,增加做愛時間三至九分鐘,能提升性高潮頻率和質素。
臨床心理學家葉妙妍指出,港人工作忙碌壓力大,放工寧願爭取時間休息,減少性生活或做愛時敷衍了事,久而久之令雙方失去性趣。而夫婦或伴侶間的感情疏離或有情緒問題,亦會減低性的意慾,她認為男女雙方都不應因工作而忽略其他生活小節,增進夫妻間的感情,有助改善性生活質素。


--- 資料來源:【太陽報】一月四日


筆者對G點的存在不可置否,亦無深究。閱畢只覺港人可悲的,除了因「生活繁忙」、「工作壓力大」而「影響性生活質素」外,亦因同等「原因」放棄了覓尋自身與世界接觸的「支點」。是處所言之支點,乃人類,作因為有思想的個體,與我們存在的空間的一個交接點。
與G點相同的是,支點很私隱,亦很神秘;它可能只是「個人主觀意願」,亦「沒有科學證據顯示其存在」。一如深受卡夫卡影響的讀者一樣,筆者呈現了「現代人的困惑」:假若我們的生存,僅是為了喫飯、拉屎、工作、名利或金錢。。。僅如斯的話,我們不應把自己歸納為「人類」,我們是直接把自己轉化成一個一個「複製人」。自我轉化比科學的複製技術來得更為可怖、影嚮更為深遠。偏偏我們的教育制度、社會風氣卻為我們「培殖」出很多這種「複製人」,所謂的夢呀、理想呀,都給「統一化」為「儲夠錢買樓」和「嫁做有錢人唔洗做」。心甘情願的當mass production下的「產品」,一個排著一個出產、一個排著一個被滅跡,窮極一生營營役役,最後片灰不留。過這樣的生活,大抵只能算得上是「活著」,而非切實的「生活著」。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luv' letta

Sometimes I feel like talking to you,
Sometimes I scare.
Sometimes I think we would get closer,
Sometimes you were far from the truth.

Whenever think of you,
I am confused.
I don’t know if I am thinking about the real you,
Or just make myself a fool.

Maybe, I am just someone you met randomly outside,
Maybe I am just a name on your mind.
I don’t know what to do,
And, afraid of any moves

I am not sure if this is what people called
“love”,
But I am sure these words are 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
that I really wanna share with you

I know your answer.
But,
Some feelings seems
out of my control

I send you this because I dreamt of you yesterday,
You were with someone else…
I wake up in the middle of the dream
Feel nothing but
Emptiness

Just like losing something very important,
Just like a boat got lost in the sea with no way out
The feeling of insecurity
ensnare my mind

Maybe I am wrong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to believe that we are in the same world
Maybe you would never understand this
scenario

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

一週年

不經不覺,原已海歸一週年。在這段步入迷失的歲月裡,偶爾,會感到和自己的靈魂失散。最不幸的,是我並沒因那些催人的流年、蝕骨的風霜或一個激光矯視手術而練得目光炯炯、心明手快、目標為本,相反,人生像未老先衰,變得失焦朦糊。甚麼夢想呀將來呀憧憬呀,在我決心重整自己的生活時,一下就跌破了,粉身碎骨、萬劫不復、永不超生。。。

我的生活好嗎? 大抵生活怎樣才算是 ‘好’ ,我也未及些毫洞悉的慧根。

我甚麼都不想去想,我只覺得。。。很累。而當前最宏大的理想,就是極力悍衛我原來的FB account和這個,甚至以前的網誌不讓我的學生發現。我很害怕,裸露於人前。


p.s 欠下很多文章,但,實在不想草草了事,所以<<紅玫瑰與白玫瑰>>,還在 ‘草稿’ 中。。。
在讀這篇的,一定是很關心我的人,除此,沒有人會等一個懶惰如斯的網主。。。謝謝你!

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

to my luv'.......hapi b'day

每年總會有2天, 感到特別軟弱和寂寞

這2 天分別是4月1日, 和今天, 9月12日

雖然你已經離開了我們很久,

我還是想像以前一樣, 說...



哥哥, 生日快樂~~

2009年9月9日 星期三

R.I.P 我的數學老師----吳重振老師



夜半,月色正寐,一道哀號劃破平靜,淚水剎那溢滿眼眶,有鼓說不出的沉重。

對數學厭惡之至的我,被這個對人生、教育和學習孜孜不倦,盡心竭力的老師,感動。

吳老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理學士;香港中文大學教育文憑及學生訓導證書;香港大學資優教育教師專業培訓證書。行政長官數學卓越教學獎。中國數學奧林匹克高級教練、初中數學奧林匹克香港隊總教練。吳老師乃數學天才,學問淵博,精通古駢文,口訣精句奇多,沒有一個被他教導過的學生不被其樂觀、認真和積極所折服,是教育界的一塊瑰寶。


“你咁多科考第一,全級又考第一,點解數學唔可以考第一?” 8 年前的吳老師說。

“不可能的呀! 我很討厭數學,我只喜歡看文字,計數會發脾氣。。。”


後來從文學老師口中,得悉吳老師學富五車,文學修養上佳,頓感汗顏。會考的時候,吳老師特別為我準備了15年的past paper,並一再加課為我指導,雖是明知不能為而為知,對牛彈琴,但,絕不欺場。

最後,吳老師沒有令我愛上數學,然,從他身上我卻體會到“知識無分界限”的實踐。

R.I.P


訃聞
吳重振老師辭世消息

本校吳重振老師業於二零零九年九月四日因病辭世。吳老師於九月二日清晨因大腦血管疾病被送往醫院,經院方搶救後,仍一直昏迷,延至九月四日晚上,終於與世長辭。

吳老師一生熱心教學工作。自本校創校以來,吳老師即執教數學科及任職訓導主任,一直盡心竭力,黽勉所職,對學生循循善誘,對新晉扶掖指導,深受同事、家長、同學的愛戴和敬重。在校外,吳老師亦經常參與教育工作,出任多項公職工作,並推動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活動,培訓並帶領本地學生參加國際比賽,屢獲獎項,為港爭光,並曾獲頒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貢獻良多,享譽學界。吳老師身故後,家屬依其意願捐出器官幫助有需要人士,讓吳老師遺愛人間。

對於吳老師的辭世,本校仝人深表惋惜和哀悼,並藉此勉勵各同學努力學習,培養良好品德,貢獻社會,毋負吳老師多年的教誨。

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七夕

近來寫得很少,為了看得更多。在開學前忙於整理一大堆讀物和Lecture notes,心力和時間都花上了。以前還未開始工作的時候,我一直以為自己很適合當 ‘自由人’,但,現在卻覺得‘自由人’好像也不太自由,心裡空空的,不踏實,充斥著不安與惘然,自己沒有做過甚麼似的,未來的路也給霧化。

從未想過會在教育界發展,也沒想到上天如此厚待我,送我一份一星期做9 句鐘、可以足夠養活我、唔洗OT睇老闆面色,但工資媲美full-time 的…part-time。
大概大家Lunch time 在電話的另一端聽出我剛睡醒或迷糊間說下的片言夢囈,或是我下午在又一城high-tea,血拚中、告訴你我的頭很疼,因為睡得太多時……請大家不要太恨我,因為在我深心深處認為這是 too good to be true,害怕15個weeks後,一切會消失,就像灰姑娘般,回復賤命一條…

Oops…天光了,七夕快樂!!!

2009年7月29日 星期三

秘密...




我喜歡偷偷想念你的感覺,不留言、不交談,但,默默期待你的更新、在字裡行間細細幻想你的小生活、暗自妒忌和你交集的朋友。即使是獨處在房中央也生怕給別人看到,全宇宙就只剩下我靦腆的心跳和甜甜的微笑。我在腦海繪畫你沉思時的樣子,用紙筆寫下很多肉麻又幼稚笨拙的情詩,擱在小日記本中。沒有人知道我喜歡你,這是一個天大的秘密。

不要笑我瘋狂,我其實沒怎麼談過戀愛,也不太會表達自己,我好想好好和你一起,雖然你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