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潛意識的奧妙

昨天補課,在輕度催眠狀態中我給學生一個做夢的提示(suggestion),好讓他們這幾天能做一個關於了解內在情緒的夢,然後記錄下來討論和解決。就在當晚,我夢見自己在59歲之齡得知自己將魂歸天國,夢中我和父母都還很年輕,回顧一生,深刻的感受到自己一事無成而未能為父母分憂的無奈夢中我經歷了死亡貼身的恐懼,更害怕父母為之而過份憂傷,驀然驚覺時間太快。醒,心跳猶在,多慶幸自己和父母健康的活著。原本潛意識接收了我的指令和提問,替我回答自身的問題。在幫助別人處理情緒和探索內心的同時,可思考自己的問題和人生,這是我享受做催眠治療的最大原因。



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ESP

ESP即Extra Sensory Perception,意指「超感覺」,通常用做心靈感應、透視力、觸知力、預知力等的總稱。有人認為只是特異人士才擁有的神奇力量,其實ESP是每一個人都具備的能力,只不過人類因為壓抑潛在意識的大腦新皮質過於發達,使得ESP的能力被封存。今天起多用右腦,訓練自己的「超能力」吧!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怎樣才算是失眠?

【怎樣才算是失眠?】
1. 沒有充足的睡眠時間 
2.不能維持良好的睡眠質素,多噩夢 
3.醒後仍覺精神不足、嗜睡、乏力、欠專注 
4.即使很累仍無法入睡 5.凌晨或很早就醒來,很難再入睡。
*以上情況可是獨立出現或一併發生。


  • 短暫性失眠:少於1週
  • 短期性失眠:1-4週
  • 慢性/ 長期失眠:多於1個月。

  • 輕度:偶發 
  • 中度:一星期多晚,伴有易怒、焦慮、疲乏 
  • 重度:每晚發生,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質素,個案深感痛苦




【誰較易患上失眠?】1. 年齡:不同年紀都會患上失眠,但老年人佔差不多1/4的病例; 2. 性別:女性比男性高出一倍,因內分泌和情緒原因; 3. 生理反應容易過敏的人:如難以適應突然的噪音或溫差; 4. 負面情緒過多的人:刻意逃避和壓抑增加困擾; 5. 家人有失眠紀錄:遺傳或行為習慣。認識是治療第一步。


【睡眠衛生】 (Sleep Hygiene) 失眠往往與不良的睡眠衛生有​​關,不良的睡眠衛生會破壞睡眠的正常節律,形成對睡眠的錯誤概念,引起不必要的睡前興奮,導致失眠。睡眠衛生: 作息定時、睡前聆聽柔和音樂、留意服用的藥物、穿著舒適寬身的睡衣、15分鐘前讓自已安靜下來、保持睡眠環境寧靜和空氣流通


<睡眠前切勿> 1.午睡太久 2. 吸煙或濫用毒品 3.吃過飽或喝太多水 4.看刺激性或暴力的電影 5.在床上用電腦、電話 6.強迫自己入睡 7.飲過量酒精類或含咖啡因類飲品 8. 躺在床上仍為明天的事而憂慮。需要打破惡性循環,建立健康的睡眠衛生習慣及良好的睡眠觀,失眠才能改善。


各位朋友你睡得好嗎?



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世界睡眠日

世界睡眠日】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 ,報報導廣東省精神衞生研究所所長賈福軍教授表示,廣州睡眠障礙發病率高達四成七,較生活節奏最快的東京更嚴重,是全球最難眠城市。專家解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民眾較易患睡眠疾病,原因是壓力大、缺少運動。治療失眠要先瞭解失眠成因: 如原發性失眠、精神疾病引發失眠、內科疾病引起的失眠、 藥物導致失眠、刺激性飲料、醫源性失眠等,才能對症下藥。一般情緒性失眠睡覺前可靠簡單的呼吸法和幻想法放鬆心情。 



2012年3月20日 星期二

病理性的狂言症

患上狂言症狀的人,不僅會把事情說成完全相反,更甚者,本人亦會以為自己所說的就是事實。這樣的人很容易把事實和幻想混在一起,分不清真實記憶和自己的想像,尤其當這類人生活不如意,甚麼都得不到,他們就變本加厲,說出一個接著一個的謊言。不幸的是每個人身邊,總有些這病的患者



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

電影中的催眠術

電影有催眠的作用,當觀眾專注投入地觀賞一齣電影時,其實已不自覺地進入催眠狀態。電影人也會利用一些幫助集中的鏡頭來「催眠」觀眾,我見過最為著跡的作品是希治閣的<迷魂記>(1958)。電影一開始就利用眼睛中的幾何圖來「迷魂」觀眾。希治閣不僅是電影大師,更是出色的心理學家!



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

愛情強迫症

化學觸發反應可以表示為熱烈的愛,而人類沉醉在愛河時的血清素效應擁有與強迫行為症相似的化學表現,這解釋了為何沉醉在愛河的人無法想到其他人。祝各位「愛情強迫症」患者,情人節快樂,病入膏肓





2012年2月7日 星期二

心痛

朋友、個案失戀的時候都會説:「我的心很痛。」但當知這個「痛」十分重要。感覺痛、知道痛、認清痛、應付痛、治療痛,才有追求「不痛」的目標和痊癒的希望。麻木了、逃避了,只會落得「久痛復發」的下場,沒完沒了。若這刻你不幸感到「痛」,請好好記著、感受著、思考著,及後振作,痛定思痛。



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

苯的啟示

在19世紀的時候,碳氫化合物「苯」的化學結構一直是化學家解不出的千古之謎。直至1865年化學家凱庫勒坐夢中,看見碳原子之間連著原子鏈,扭來扭去像一條怪蛇,在他的面前舞動並張開嘴咬住自己的尾巴,形成了一個環,就是那一咬,便解決了三十年來對苯分子結構的疑團。意識解決不了,就讓潛意識幫忙吧。



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自在好眠: 擊退失眠, 提昇工作力 (3月短期課程)

緊張、繁重的讀書或工作壓力容易造成情緒困擾、精神緊張難以入眛。一直以來很多朋友向我傾訴關於失眠的煩惱,因此我特別制定了這個<自在好眠>短期課程,希望透過非藥物的身心放鬆治療法和自然療法可幫助學員瞬間放鬆緊繃的情緒,解決失眠問題。

內 容


(1) 瞭 解 失 眠 成 因

(2) 睡 眠 層 次 的 簡 說

(3) 呼 吸 放 鬆 法

(4) 身 體 漸 進 式 放 鬆 法

(5) 睡 眠 前 思 緒 整 理 技 巧

(6) 放 鬆 幻 想 練 習



主 講 人 :方 婷 小 姐

教 授 語 言: 粵 語 ( 輔 以 英 語 )
時 數: 12 小 時
節 數: 6 講
上 課 地 點: 尖 沙 咀 安 年 教 學 中 心
開 課 日 期: 2012 年 03 月 11 日 (星 期 日 )
上 課 時 間: 3:00p.m.-5:00p.m.
報 名:  http://www.scs.cuhk.edu.hk/cuscs/search/course_details.php?lang=tc&term=121&course_cd=750235&class_cd=01

截 止 報 名 日 期 各 課 程 的 截 止 報 名 日 期 為 開 課 前 的 十 日 。 逾 期 申 請 只 會 在 該 課 程 名 額 未 滿 的 情 況 下 才 被 考 慮 接 納 。


學 費: HK$ 750.00
查 詢 電 話 : 3943 4809
傳 真 : 2739 3033
電 郵 : scs-ssc@cuhk.edu.hk

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睡得太多,不見得好;睡少一點,並無大礙

2002年在《一般精神病學彙刊》的統計加入了32個「共變量」,包括人口統計風險因子、生活習慣、睡眠習慣、健康情況及藥物使用等項目作調查,然後發現睡眠少至四小時的,還比睡八小時的來得長壽。睡眠長過十小時及低至三小時的,死亡風險就相當高。祝好夢~

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

<結合創意與現實工作坊> (2月課程)


創意人皆有之,舉凡成功的企業或人物,均是創意與務實並重。我們活在人潮如鯽的社會中,如何能令我們保持頭腦清晰、時刻創意十足?本課程旨在提昇記憶、直覺、全腦運作和把創意融入實際工作,讓學員能夠更有效地突出自我。

詳情: http://www.scs.cuhk.edu.hk/cuscs/search/course_details.php?lang=tc&term=121&course_cd=750233&class_cd=01

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鬼魂存在嗎?

「即使現在的精神心理學,也不能否定鬼魂的存在。有趣點來說,可能某個心理醫生在醫治你的時候,同時也是在醫治自己,又或者是你正在醫治他…」---擇錄自<異度空間>訪問。

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壓力過敏反應

做事提不起勁、精神不佳、腰酸背痛、胃口不好、常因小事情鬧脾氣及無故哭泣、賴床、整夜失眠等徵狀。當在短期內遇到超過5項人生重要的事件而出現以上徵狀時,就有可能患上壓力過敏反應。

人生二十大歷程包括:
1.結婚
2. 配偶去世
3.離婚
4.分居
5.配偶以外的近親去世
6.面臨法律起訴
7.大病或嚴重受傷
8.被辭退
9.退休
10.與配偶復合
11.家人有重大的健康問題
12.懷孕(或配偶懷孕)
13.對性提不起興趣
14.有新成員加入家庭(例如新生嬰孩或年邁長者遷入同住)
15.公司面對重大變化,例如破產、重組或被收購
16.財政上有重大改變,不論是增加或減小
17.好友身故
18.工作性質有大變動
19.與配偶在溝通上有變,不論是減小或增加
20.置業或向財務、銀行等貸款。

以上大部份都是人生必經之路,但亦是壓力過敏反應的源頭。如果壓力得不到舒緩或治療,會令當事人的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等方面帶來破壞性的影響。好好處理生活壓力,才能達到身心靈健康。


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年少時,除了<電影双週刊>外,我最喜歡看的雜誌就是<號外>。那時總覺得這些生活雜誌專欄作者的生活是多麼令人神往,風花雪月、遊山玩水、浪跡萍蹤,把有趣的人和事記錄分享。可惜在文學上一直碌碌無為,更沒想過有機會在這類生活雜誌分得數版附庸風雅。誠惶誠恐,唯冀各讀者不嫌棄。

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出軌的...女人

不少影視作品和媒體都探討婚外情、腳踏幾船等不忠議題,電影<人約離婚後>


更赤裸顯現了「偷食得更公平、公正、公開」的論調。到底出軌的女人是否普遍?對伴侶不忠又是否能歸咎於現代社會風氣的敗壞?


早在二十世紀初期,專家和醫生已開始為兩性關係作大型的研究。在七十年代中期Redbook雜誌展開為當時規模最大的女性性態度和性行為,大多數女性表示對婚內性生活滿意,但仍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承認有婚外情性行為,幾乎所有的女性曾經進行過口交,而調查的女性宗教信仰越虔誠,對性生活越滿意,出現婚前性行為的可能性越小。(Tavris & Sadd. 1977)


那麼是否只有對宗教虔誠的女人才忠貞?不,正確來說,是對生活感恩的女人更忠貞。不論背景、信仰如何,一個懂得在原來生活上提昇自我滿足感的女人傾向較少抱怨和不滿,同時也相對容易快樂安逸,換言之,這種女人有更大的信心面對生活的挑戰和引誘。


追本溯源,到底女人為甚麼要出軌呢?據非正式、八成估計的研究,心靈空虛和寂寞的不安遠超過單純的性需求。外遇能給予女人身體上的滿足是極短暫的,但被重視和寵愛的心靈慰藉是不斷讓女人追求「感覺」。能一直感受愛,是大部份女人畢生的夢想。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收集夢行動

夢是我們與生俱內的智慧去演繹自己的人生和內在情緒。你們有關於夢的問題嗎?我現在開始收集你們奇異怪誕或不懂解讀的夢,並免費為大家解讀夢的訊息。請把約150-250字的夢境敍述,發至郵箱:jasminasium@hotmail.com 快來解讀潛意識的密語,期待與大家交流!(註:身份絕對保密!)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失戀33天>

失戀是人生中一門難修,但必修的課。即使在一段看似天造地設的關係裡,也總有些時刻,讓你閃過「這麼辛苦,不如放棄」的念頭。在不斷尋尋覓覓的過程裡,一直失去,但同時也一直得到...


「愛,就瘋狂;不愛,就堅強」


你的故事又是怎樣的呢?

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青山醫院開放日2011



精神病醫院給大眾怎樣的感覺呢?大概「事不關己」和「恐怖」是絕大部份人的第一印象吧。其實很多人對精神病患的恐懼是源於不理解或報章的一些相關的犯罪傷人報導,然而,大家又知否其實我們每人都有患精神病的機會,而精神病患在病發前,都是如你我一樣的「正常人」呢?今天是青山醫院50週年開放日,我特此參觀,希望親身了解香港精神病治療的歷史和發展。


青山醫院於1961年成立,目的是為應付域多利精神病院的不足。在科技和社會發展尚未有能力對精神病進行透徹的了解之前,醫生都是用一些非人道的方法,如腦前葉截斷術 (Prefrontal Leucotomy)、胰島素昏迷治療 (Insulin Coma Therapy)、高熱治療 (Fever Therapy)等去治理精神病患。但隨著對此類病的研究和了解加深,現今社會的醫藥和療法已把精神病患的痛苦減至很低。而相對地,患者都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幫助。

院內有不同的興趣小組讓住院院友參加

介紹EEG

醫院環境寧靜優美

攤位遊戲



院友作品




後記:<<南海十三郎>>中講述十三郎曾留筆跡「芳草有情青山不老,名花無恙亭院常存」在院中,是次參觀緣慳一面,留憾。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安全感缺失 (上)

要抱著枕頭、毛公仔或被子才能安然入睡不只是小朋友的專利,事實上,很多成年人也會藉著擁抱一些熟悉的物件而獲得一種無以名狀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與生俱內的需要,這種心靈需求在心理學中著名的依附理論中可見一斑。哈利•哈洛(Harry Harlow)的著名系列對恆河猴所做的實驗顯示依附不僅僅是由生物本能所激發,而是基本的心靈需要。在這一系列實驗中,新生恆河猴出生後從母親身邊帶走,並為牠們提供了一個是由的鐵線做成、另一個是木頭套上泡沫橡皮和毛衣做成的象徵母親,兩個人偶皆加溫並可在胸前裝上奶瓶提供食物。此實驗是觀察猴子會趴附提供柔軟衣物接觸的人偶或提供食物來源的人偶,結果是這些猴子把大部份時間花在依附柔軟衣物人偶,而這些猴子在柔軟衣物人偶的附近時也較為積極探索周遭,從而証實安全感是從嬰孩開始的需要。

既然人皆需要安全感,為何有些人會特別容易感到孤單、常常渴望過度的關愛、不由自主的害怕被拋棄呢?研究發現,這些安全感缺失很大程度與家庭教養模式(Parenting Style)有所關聯。美國臨床心理學及發展心理學家鮑姆林德(Diana Baumrind)提出了三種家庭教養模式和成長後性格特質形成的關聯。也就是說,若果嬰孩在需要被關心的時候被父母或照顧者冷待,那種被忽略的感覺會一直根植在情緒的記憶裡。長大後,每當與伴侶發展親密關係時,這種害怕被忽略和冷待的不安全感就會不由自主的滋長,常懷疑對方會否突然不愛自己、患得患失至無理取鬧、因小事而對感情悲觀失落,更甚者會對另一半的注意力過份苛求,並難以維持一段長久和安然的愛情關係。

就觀察研究所得,安全感缺失患者並無特別的性別區分,現代社會中,很多亞洲男性潛藏著更大程度的依靠需要。這現象可歸因於傳統亞洲文化,男性是堅強的代表,即使是嬰孩時期哭泣,父母也傾向給予較少的呵護和親近。父母害怕過於溺愛孩子,亦希望孩子盡早習得堅強,但往往忽略了能感受到被愛和擁有安全感亦是健康心理成長的重要元素。不哭了,不代表內心真的堅強了。小孩渴望被關愛的需求不被滿足,因而學懂自己把需要被關懷的感覺內藏或壓抑。慢慢地,變成渴望被愛但又不敢付出的安全感缺失患者。

值得一提的是,減少以母乳餵哺亦是新生世代安全感缺乏的一大原因。以往社會母親的角色多是家庭主婦和負責帶小孩的照顧者,以母乳餵哺的嬰孩在強媬的時間每天長達三小時,而需要被擁抱呵護的安全感因而大大被滿足。時移世易,現今社會比較富裕,女性地位亦提高並忙於在職場馳騁,大部份母親會選擇以奶粉取代母乳餵哺。而嬰兒每次飲用奶粉的時間約十五分鐘。因此,在母親懷中的時間亦相對減少。顯然,相比起獨自在床上入睡的嬰兒,長期在溫暖懷中入睡的嬰兒有更多的機會能體會愛與安全感。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