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

舞台劇《飢餓藝術家》




這齣劇的內容簡介如下:

「只有飢餓,我才感到自己存在」



1983年,木匠樂隊的凱倫卡本特因厭食症而突然去世,木匠樂隊從高峰隕落

凱倫的哥哥李察心痛不已,卻一直無法理解妹妹的痛苦和掙扎

凱倫的孤寂,可能才是真正的致命原因

發達國家中每150名少女便最少有一名患有厭食症

職業芭蕾舞者中,數字更高達四分之一

她們沒有月經,不能生育,全身長出小汗毛,骨折,甚至餓死
她們千方百計,只有一個目的:穿上比其他人小一號的舞衣

飢餓,是她們的每一天
飢餓,是她們的戰場
飢餓,就是她們的藝術

她一穿上舞鞋,就沒法停下來
她的腳尖不斷旋轉
她追逐夢想,沒想到在她前面的,是兩條分岔路:美麗與死亡……


單是這一段文字,以教身為The Carpenters 的樂迷和任職心理治療師的筆者駐足入目。委實說,現在很多本地劇團的節目,並不值得用掏心思花時間,長篇大論的討論分析,沒趣。但舞台劇《飢餓藝術家》是筆者很樂意,且認為一定要跟大家分享的劇目。首先劇本感人而不落俗套,舞台設計、燈光、音樂俱佳,演員真摯到位,更重要的,是能引起觀眾對厭食症和對家庭成員的關注。 

或許他乾瘦如柴的軀體,根本就不是由於饑餓所造成的,而是對自己不滿所致

劇名《飢餓藝術家》取材自奥地利小說家卡夫卡同名短篇作品,而劇中夫卡這個故事除了用以比喻為女主角的藝術本質外,亦被編劇引為男女主角愛情萌芽的「紅娘」。故事開首講述一家四口的平凡生活,飾演女主角小柔的焦媛一出場的確有點驚嚇,形容枯槁、瘦骨嶙峋,單是體型已活像厭食症病患。

隨著劇情推進,觀眾被一步一步的帶領,去掀開這個平凡家庭背後衝突的伏線。第一幕完前更揭開了讓觀眾狐疑和驚訝的段落,那就是一直在台上出現的小柔原來早已香消玉殞。尤其臨休息的一幕,很是唯美。看著飛絮徐徐散落,心很飄零。

「就這樣,表演、休息、表演、休息再表演,他就這樣度過了許多個歲月。表面他上光彩照人,揚名四海。實際上他的心情陰鬱不安的,且有增無已,因為沒有一個人能夠認真理解和體察他的心情。」

這是卡夫卡原著的一段,也是女主角的心境反映。第二幕開始倒叙和解構小柔死亡背後,她與家庭成員愛與執著的無奈。當中令筆者印象最深的是小柔母親的一個夢。編劇以獨角獸來比喻小柔,而場景左上角懸掛的一隻角,正如夢中獨角獸的角變成的月亮一樣照著大家,意念細密,且浪漫。

音樂方面,The Carpenters幾首經典歌曲貫穿全劇,後段小柔母親唱出那一句 “I know I ask perfection of a quite imperfect world. And fool enough to think what I’ll find.”(I need to be In Love, 1976),我的心被扎了一下,在心裡哭得很凶。邵音音和尹子維的歌聲叫觀眾絕對驚喜且享受,身邊更有不少觀眾禁不住輕聲一起和唱。 

本劇的佈景燈光偏簡約,有幾場內心掙扎的虛戲焦媛支體動作實在美妙而有力。筆者在十多年前已開始在現場觀看焦媛演出,說實話,以前總覺得「不錯」、「還好」,但,這次在《飢餓藝術家》的演出讓筆者真切的見證她在演技和聲音上成熟和拿捏自如的功架,確實能帶觀眾「入戲」。




心理治療師看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

厭食症是一種進食障礙類的精神疾病。患者對自己的身體形象產生不正常認知,經常擔心發胖;臨床表現為用自願禁食、引吐、服用瀉藥等藥物、體育鍛煉等方法過度追求減輕體重,使自己無法保持符合年齡和身高的最低健康體重。其主要分為兩類:限制型患者主要靠禁食和鍛煉,暴食引吐型患者為間歇出現暴食,然後又用各種方法降低體重。

厭食症確診後,多數個案的情況起伏不定,有少數急遽惡化致死,也有幾近痊癒的個案。研究指出,發病58年內,有5%的死亡率;發病20年以上,則上升到13-20%大多數厭食症患者否認他們有飲食疾病,且一直堅持減肥甚至產生幻覺和死亡。厭食症雖病因未明,但有研究指出,與內在體質、節食、外在壓力及心理社會因素均可能有關。 厭食症通常於青春期或青年階段發生,發達國家女孩的發病率是男孩的十倍

主要症狀:
  強烈害怕體重增加或變胖;
  拒絕保持被認為正常或符合年齡和身高的體重(低於預期體重15%或以上)
  非常扭曲、非常注重體重或體型,而且拒絕承認減肥的嚴重性;
  • 3次或以上沒有月經(女性)。

   厭食症患者可能嚴重限制他們的食量,或吃了之後讓自己嘔吐。其他行為包括:
  將食物切成小塊或將其挪開不吃;
  一直持續運動,即使天氣不好、身體受傷或工作繁忙;
  飯後就去廁所 (嘔吐)
  拒絕在別人身邊吃東西;
  服用藥物使自己小便增加(去水丸或利尿劑)、排便增加(灌腸和瀉藥)或減少他們的食慾(減肥藥)。

 患病風險因素包括:
  完美主義者;
  感覺越來越注重體重和體型;
  兒童早期有飲食和消化問題;
  母親或父親有厭食或成癮疾病;
  父母注重體重和減肥;
  負面的自我形象和嚴重的負面情緒;
  經歷重大的生活變化,如工作、搬家或事件,如強姦或虐待;

家庭對治療厭食症病患視很重要,為很多心理治療已把家庭治療視為的治療厭食症的一部份。另外,用認知行為療法可糾正患者對食物及自己的錯誤思想。如針對自己過份的批判,偏激的要求完美,對其他人的評價過份敏感或挫敗恐懼,協助患者成長,對體重及食物有更正確的認識。 




主演: 焦媛、邵音音、尹子維 
合演: 李潤祺、何遠東、梁浩邦

藝術總監:焦媛
編導:鍾燕詩
觀賞日期:2012年7月25 8:30pm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 香港皇后大道中345號上環市政大廈5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